|
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汪峰?从“帮汪峰上头条”,到“演唱会示爱用旧歌”,再到“求婚之后上演女方兄长掀桌子”,以及前些天的“汪峰发飙质疑媒体”。似乎汪峰的一举一动,人们都能找到值得讽刺和挖苦的地方。更有人在汪峰发飙后,逐条找证据驳斥汪峰以证明那是他自己的问题。 为什么汪峰会激起人们这么大的情绪反应,非要集体和他过不去呢?
喜欢明星,向往理想 自从有了朋友圈这个东西,就经常看到各路媒体编辑笔下的明星。他们欣羡地说王菲外表美丽富有才华,还喜获比自己年轻很多的男人的爱情,一副她就是成功标杆的表情;或者周杰伦怎样出身草根,却凭着天才的艺术才华,年纪轻轻就从一文不名飞跃成为横扫音乐圈的大赢家,某音乐真人秀节目更是视他为收视率的王牌。 在王菲留给大众的印象里,大约是“她根本无需努力,只要站在那里,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”,以及“她只要自由自我做自己,根本不管别人的眼光”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这两个部分是非常缺失的。前者是关于资格感,你只要来到这个世界,世界就有一个属于你的位置,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爱;而后者,是关于和自己的感觉在一起,在关系里,首先关注自己的感受,照顾好自己,然后再分出一些余力去关照别人。 可是在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里,只有很少的人曾经幸运地得到过这两个东西。人们要么被教导,只有你做得好,你才值得被爱;要么干脆是哪怕你做得再好,也无法得到爱。如果这个时候,人们发现有人能得到这两个那么重要的东西,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惊喜: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么缺失,还是有人能够得到我想要的,那意味着我的需要也有机会被满足! 此外,非常非常努力的人千千万万个,自认有才华和实力的人也万万千千,可是能凭借这两样东西得到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。眼看着周围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却没有哪一块地方是属于自己。这样的落差和窘况,无疑是让人沮丧和失落的。 驱赶这些心灵雾霾的好方式之一,是看看周杰伦,以及其他类似周杰伦这么励志的人。然后就能在心里升起一些力量,告诉自己说:一切都有可能!我还是有希望的!只要我能更努力,只要我能更优秀! 综上,对于大众来说,喜欢那些貌似得到了自己所需的明星(且不管他是否真实得到),就成了理所当然:人们可以通过把一部分的愿望放在他身上,去部分地自我满足。换句话说,人们喜欢的明星身上,往往有着理想中的自己的形象。所以越痴迷一个明星,就越可能对现实中的自己不满意。
爱也明星,恨也明星 而汪峰的不幸之处在于,他努力得让人缺乏想象空间,并且他选择的成功方式也和普通人别无二致。 摇滚的音乐风格,本来注定了汪峰应该是个小众歌手。他确实也曾经苦哈哈地带着乐队到处寻找演出机会,像大部分摇滚歌手一样,经历种种的挫折和困难。然而那样状态的汪峰,无疑会赢得一些文艺青年的喜爱,尤其是那些心怀艺术梦但是却不得不做着办公室白领的人——如果一个人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,就会去喜欢一个正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的人。在潜意识层面,他们就像是在说,我没法做我自己,但是我可以喜欢一个坚持做自己的人,以便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在一起。 可是最近这些年来,汪峰一边从乐队主唱变成独立歌手,一边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提升知名度,在音乐创作上也开始去迎合大众的心理和口味,他逐渐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流行摇滚歌手。和那些清贫的摇滚歌手不同,他开着名车,有自己的工作室,和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女明星恋爱,做自己的制作人,俨然摆脱了传统的摇滚歌手形象。 对于那些想做自己却被生活洪流裹挟的人来说,汪峰的改变无疑像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!那个原本承载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的人,如今竟然也向现实垂下了高傲的头,并且还垂得那么理直气壮。这让他们此前借着汪峰的坚持去幻想的自我,瞬间也摔得稀巴烂,这样的疼痛必然要带来浓烈的失望和愤怒:你为什么不继续做我希望你做的样子?到底是为什么? 于是就有了“帮汪峰上头条”的运动,人们想要借此讽刺和挖苦汪峰,但是却不去想一想,作为一个生活在娱乐圈的音乐人,上头条是多么正常的事业心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在现实中他们就是这样去努力的,过程中充满纠结和压力,他们多么希望有人可以替他们不屑于这些,替他们清高地拒绝俗世的名利啊! 在对汪峰的口诛笔伐里,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意识到,汪峰只不过是这些失望和愤怒情绪的载体,真正让他们失望和愤怒的人,是自己的父母,曾经的师长,以及,这个庞大的社会。因为,就像汪峰一样,他们也从来不是你希望的样子,而只是他们自己的样子。 爱之愈切,恨之也愈深。
成为你自己的样子 在咨询室里,我经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和来访者讨论失望这种情绪。当一个人执意要将自己的人生交付给别人时,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深深失望。因为除了你自己,没有人可以承担起你人生的责任。与其把自己的心理需要放在明星或者其他的什么人身上,不如沉下来真正面对自己,去理解那些失望和愤怒情绪的背后,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需要,包含着什么样的愿望。并从这些需要和愿望里,发展出自我满足的能力,成为你真正想成为的样子。 |